搜贴子 搜作者(贴子) 搜作者(回复)
抚州家教网首页 | 
社区首页 > 家教论坛 > 浏览
楼主
从一道“特殊作业” 看家庭教育

  那次双休日,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“特殊”的作业:吃饭时给家人盛饭、夹菜,然后记下感受。学生的感受折射出当前家庭教育的四种状况。

A生:当我给爸妈盛饭时,妈妈夺过碗生气地说:“别捣蛋了,你会把饭掉得满地都是。还是乖乖坐在桌边等着!”我听了,再也没兴趣去给他们夹菜了。这顿饭我吃得很扫兴。

B生:今天,我第一次给爸妈盛饭,还给他们夹菜,他们都觉得很奇怪。爸爸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说:“今天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,是不是考试考砸了?”我听了有些生气:“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!”“什么,这是作业?”妈妈有些惊讶,“不读书不写字,盛饭夹菜也能提高成绩?你们老师怎么啦,会不会教书啊?”听着他们的牢骚,我心情很难受,他们总是不相信我也想着学好,还时常唠叨,真烦!吃了半碗饭,我就不声不响地上楼去了。

C生:爸爸妈妈都要上班,工作也挺忙的,每次吃饭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。我今天又盛饭又夹菜,感觉能为他们做点事心里很高兴。可是爸妈除了急急忙忙地吃饭,就是聊些厂里的或工作的事,对我做的事视而不见。我觉得好失落啊,为什么他们就不表扬一下我呢?

D生:那天,我早早地就在厨房里等着,终于爸爸宣布开饭了,我连忙拿起碗给爸妈还有奶奶盛饭。爸爸笑眯眯地看着我,奶奶也乐哈哈地摸着我的头说:“我的小孙女真乖,奶奶可要多吃一碗饭了!”我听了好高兴啊!吃饭时,我就给他们夹菜,妈妈也忍不住一边给我夹了喜欢吃的东西,一边说:“晓晓越来越懂事了,妈妈高兴呢!”这一整天,我看着家里人那么高兴的样子,心里感到说不出的快乐,原来把关心送给别人,自己也会获得快乐。

从上述摘录的短文中,我们不难看出,A父母那看似不经意的“呵斥”与“拒绝”,不但使孩子失去了一次正当的“自我表现”的机会,还让孩子无所适从,既剥夺了他们对美好情绪的体验,又压抑了他们富于好奇和喜欢尝试的正常心理。这类父母总喜欢“挑错”,在他们的眼里,孩子总是顽皮的,捣蛋的,找麻烦的,与其让他们“惹是生非”,不如让他们什么也别做,凡事都让父母来“包办”,等孩子长大了再说。因此,也就忽视了孩子的“积极向上”。当孩子没能把成长中的“能量”释放在长辈引导下的“正确”的事上,没能体验到被赏识被肯定的情绪时,他们难免就会把这些“能量”用在搞破坏上,用在“破罐子破摔”上。

再看B父母,对孩子又多了不信任,多了大人自以为是的讽刺和挖苦,而且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理解得过于狭隘,只重视读书写字,只重视考试分数,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与沟通,忽视了孩子“情商”的发展,忽视了孩子首先作为一个“人”的心理需求:他们在生活中也同样需要心灵的抚慰、信任、赏识与鼓励……

父母C虽然没有前两者的“言语偏激”,但对孩子的积极表现视而不见,给孩子的是冷漠,是无动于衷,这对孩子的伤害同样是不容置疑的。

其实父母的这些不良做法正是孩子产生某些“问题”,乃至引起叛逆心理的“温床”,也正是有些“问题孩子”屡教不改的原因所在。

我常常觉得,当孩子出现某些不良表现时,父母首先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,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———时常关注孩子了吗?对孩子积极的行为做出“反应”———赞赏和鼓励了吗?

其实,有时哪怕就那么一两句话,一个眼神,一个微笑,给孩子的,却是心灵的烙印和精神的动力!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,有人曾说过:“每个‘差生’的背后都有一个‘不合格’的父母!”虽然事情并不是那么绝对,但是孩子的成长的确和“家庭教育”息息相关。

  写到这里,我只想说:我们给了孩子什么,孩子终究会还给我们什么!
作者:刘老师(141337)09-04-19 17:14回复此贴
回复内容:
百分·抚州家教网 ©2003-2015